市值突破四万亿美元,英伟达一度站上全球科技之巅。可与此同时,其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却在近期持续减持股票,累计套现约一点五七亿美元。这笔钱,像是他为未来某个变局打的提前量。
因为就在这风光的背后,一款为中国市场“定制”的H20芯片,在解禁后短短十六天里,竟从英伟达的救命稻草变成了烫手山芋。到底是什么,让这家万亿巨头在中国市场,上演了如此戏剧性的滑铁卢?
芯片的中国迷局
七月十五日,美方宣布H20对华出口解禁。消息一出,黄仁勋就高调来华推广这款芯片,姿态摆得很高,似乎势在必得。市场也一度乐观,觉得这下英伟达能挽回不少损失。
但事态急转直下。仅仅六天后,七月二十一日,中国国家安全部就发布了预警,明确指出境外芯片存在的“后门”风险,可能威胁国家安全。这给H20的前景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。
十天后,也就是七月三十一日,靴子彻底落地。中国国家网信办正式约谈英伟达,要求其就H20芯片可能存在的漏洞和“后门”安全风险给出解释。这道监管闪电,劈碎了所有乐观预期。
消息一传开,与英伟达相关的在华供应链概念股,比如中际旭创、工业富联等,股价应声暴跌。市场情绪从狂热转为冰点,H20的吸引力也瞬间蒸发。
英伟达现在面临巨大的库存压力。七十万块H20现货积压,另有三十万块在制订单岌岌可危。总计一百万块芯片,预计将给英伟达带来一百三十五亿美元的收入损失。
“特供”的特洛伊
H20芯片的困境,并非孤立的市场失灵,其核心症结在于那个备受争议的“后门”问题。这款为绕开美国出口限制,性能缩水后的“特供版”,被指内置了追踪定位和远程关闭功能。
用大白话讲,这块芯片可能就是个“定时炸弹”,谁用了都得提心吊胆。美国议员比尔·福斯特曾力推《芯片安全法案》,直接主张所有出口特定国家的芯片都得强制植入定位追踪技术。
这说法,等于是给“后门”问题来了个官方背书,也印证了中国国家安全部此前预警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针对美国战略意图的明确反制。H20的“特供”身份,反而成了它最大的致命弱点。
在中国看来,这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合作,而是关乎国家安全主权的底线问题。H20这块“特洛伊木马”,在中国市场寸步难行。
眼下,中国对核心技术的要求,早已从“能用就行”升级到“必须可控”。网络安全法、数据安全法等法规联动,筑起了坚实的数字主权防火墙。任何可能带来安全隐患的境外芯片,在中国市场都注定站不住脚。
国产算力的大反攻
英伟达H20的滑铁卢,直接导致了中国算力市场的格局重塑。资金总是最现实的,那些原本追逐英伟达概念股的热钱,开始调转方向,涌向了国产算力板块。
华为昇腾、寒武纪等国内芯片公司的股价应声上涨,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儿。这种市场风向的转变,背后是中国企业实实在在的“用订单投票”。
例如,360等国内企业迅速调整采购策略,全面转向国产芯片。这种集体行动的效果立竿见影:仅仅三个月内,华为昇腾在算力市场的占有率就从百分之五飙升到了百分之二十三。
这种国产替代并非一句空话。沐曦、摩尔线程等中国芯片公司,在设计和封装技术上取得了实质性突破。华为昇腾芯片也已大规模部署,广泛应用于各地智算中心,证明了其过硬的替代能力。
这标志着中国科技战略的根本性转变:从前的“备选项”变成了今天的“必选项”,目标就是实现技术主权独立自主。就在美方计划八月底对中国AI存储芯片实施新一轮限制,且特朗普政府在八月一日重启“对等关税”时,中国市场已经用订单给出了最直接的回应。
结语
英伟达H20的危机,清楚地告诉我们:在一个主权国家的核心技术领域,安全可控的标准,凌驾于一切之上。黄仁勋的巨额套现,或许正是这位芯片巨头掌门人,对中国市场新现实的一种深层预判。
这不只是一场临时的监管风暴,更是中国科技战略转向的里程碑事件。当国产算力芯片开始批量装入智算中心,到今年,国产化率突破百分之四十的目标,就再也不是空泛的口号。芯片战争的胜负手,正从谈判桌转向实验室和生产线,一个由中国自主定义的算力时代,正在全面开启。